当前位置:菩提佛 > 放生动物 > 正文

甘肃放生蛤蟆在哪里,甘肃兰州大学伊斯兰文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4-02-21 11:00作者:admin

一、放生鱼类的时候放什么佛乐最好

1、佛教在线甘肃讯2013年4月10日,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社会学院丁士仁教授主持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自2011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成员不辞劳苦上山下乡,在民间广泛搜集反映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各种文献,目前已经搜集到各种各类文献近300种,并完成了第一批106卷(册)的整理和编排工作。

2、《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根据中国伊斯兰文献的性质将资料分为经、训、法、哲、文、学、颂、杂八部,预计五年时间将完成500卷的规模。第一批106卷以经部和法部为主,汇编了世界上稀有的《古兰经》手抄版本和明清时期中国木刻和石印的《古兰经》版本,是我国独有的版本。中国伊斯兰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将为该校开展伊斯兰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为搭建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平台、发展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作为中国文化部2014年度“欢乐春节”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甘肃甘南藏族文化唐卡展”2014年1月16日在首尔开幕。随着展览的开幕,一系列的文化演出活动也随之展开。

4、“中国甘肃甘南藏族文化唐卡展”于1月16日至3月4日,在位于首尔钟路区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10余幅唐卡作品由中国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甘肃甘南州藏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历时十年精心创作。展览以藏族历史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为主线,突出藏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开幕仪式上,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文全向中韩嘉宾介绍了此次展出的唐卡作品。“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已经被中国政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南州羚城藏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传承和发扬唐卡文化的同时,创作了《甘南藏族文化千幅唐卡》,此次展览中的作品也出自其中。”

5、此次在首尔展出的唐卡作品多数取材于藏传佛教,包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文殊、观音像以及绿度母五尊和白度母长寿三尊像等。每幅唐卡宽2米,高8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6、长期以来,中韩佛教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传统友谊。在此次唐卡展开幕式上,韩国曹溪宗僧伽会总裁兼神解寺主持无空法师表示,通过展览,韩国佛教信徒和普通市民将对中国甘肃省以及甘南州藏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韩国也有一些西藏曼陀罗以及唐卡的展览,普通民众也有所了解。但此次唐卡展览的规模和艺术造诣独树一帜。我们听说《甘南藏族文化千幅唐卡》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相信通过此次展览,将大大提高韩国佛教信徒和普通市民对中国甘肃省以及甘南州藏文化唐卡艺术的理解。真心祝愿这次展览能够成为加深中韩两国法兄法弟亲密友谊的良好契机。”

7、“中国甘肃甘南藏族文化唐卡展”的举行,也拉开了2014年度“欢乐春节”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兼中国首尔文化中心主任史瑞琳告诉记者,在中韩两国共同的传统节日――春节到来之际,来自中国的文艺团体将在韩国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今天举办的甘肃甘南藏族文化唐卡展是今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接下来我们还会在首尔的‘艺术殿堂’举行甘南藏族歌舞艺术表演,19号还会到大田举办‘欢乐春节’的活动。之后我们还会有义展和义演活动,推广我们的春节文化。还会邀请‘海上丝绸之路’乐队来首尔演出。我们希望通过‘欢乐春节’主题活动,来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巩固两国人文交流的成果。”(文/陈濛)

8、甘肃崆峒山儒道佛三教和谐共处

9、王道长在佛教寺院介绍千年孔雀柏

10、有“道源圣地”、“天下道教第一山”之称的甘肃崆峒山,以儒、佛、道三教合一而著称。农历四月初举行的各种宗教活动,为这座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一的名山,增添浓郁的宗教和文化氛围。记者日前来到崆峒山时,不仅看到众多的道家信众在各宫观敬香、叩拜的宏大场面,也看到僧人在*轮寺大雄宝殿引领参加4月初八佛诞辰节会的信徒、信众们齐声颂经的壮观场景。

二、太原哪里放生蛤蟆最好

1、据悉,崆峒山道教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为中国道教创源地之有“道家第一山”之称。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更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但崆峒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人,且佛教史也有1500多年。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曾亲赐田亩给崆峒山明慧禅院;清初,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别于其他名山。

2、在崆峒山腰的“三教洞”里,佛祖、老子、孔子的坐像并排而立,体现著中华文化“释、道、儒”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根”与“融合”。

3、据介绍,崆峒山佛、道、儒三教长期共存,方丈、道长之间都很团结,在教理、活动上非常融合,并且三教互相学习、交流,相互参加各类活动。记者在山上巧遇崆峒山道教协会的王志和道长,他不但介绍当地道教的历史,对佛教发展情况亦了若指掌,还特别提到他曾捐资数千元修建*轮寺大雄宝殿,而其他道人也有捐助。王道长还不辞路远,带领记者到佛教寺院观看山上的宝物––千年孔雀柏。

甘肃放生蛤蟆在哪里,甘肃兰州大学伊斯兰文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平凉市市长陈伟更骄傲地对记者说:“平凉是神仙也和谐的地方!”

5、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玉祥

6、甘肃日报?20030404第6版

7、董玉祥,兰州市人,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随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专攻石窟艺术考古,1962年进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该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敦煌学、吐鲁番学会理事,麦积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麦积山石窟的分期》、《龙门北魏型佛教造像的起与发展》等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中国美术全集?炳灵寺等石窟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麦积山等石窟壁画》、《庆阳北石窟寺》和《梵官艺苑?甘肃石窟寺》等专著。

8、提起甘肃的石窟艺术,很多人都知道蜚声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甘肃境内古丝绸之路沿线至今留存的石窟寺竟多达百余处,这些石窟寺绵延1600多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是历代雕塑与壁画的艺术长廊,更是中国佛教艺术兴衰的有力见证。甘肃境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石窟寺,他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价值在哪里,日前,记者采访了致力于石窟艺术研究40余年的董玉祥教授,请他将我们带进异彩纷呈又不无神秘的甘肃石窟艺术宝库。

9、记者:甘肃境内有哪些石窟,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10、董玉祥:中国境内石窟寺的兴建与佛教东渐密切相关,甘肃境内石窟寺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地理历史紧密相联。佛教自印度、中亚向中国内地传播,甘肃首当其冲。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由于中原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宁,以慈悲济世为主旨的佛教因此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当时在甘肃建立“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和“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政权的统治者们大力提倡佛教,凿窟建寺成为社会时尚,僧人们“凿仙窟以修禅”,甘肃境内至今留存的大部分早期开创的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反映。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境内现存石窟寺百余处,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安西榆林窟。庆阳北石窟寺等著名石窟外,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及陇东的广大地区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石窟。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